土生土長的港式高中生,必然拜讀過梁實秋、唐君毅、胡適、巴金、魯迅、徐志摩文章。清末民初,正值百廢待舉,中西文化撞擊,白話代文言,如春秋戰國,文術百花齊放,孔孟韓墨莊,均是華語學校必備篇章。本人閱歷不多,其他華語體系我不知,只曉港式國文教育只選取”正文正氣”,只擇所謂”正傳正史”。魯迅憂國憂文,胡適倡白話,唐君毅新儒學,巴金反封反禮,徐志摩的新詩體,均是文史正名人士。所謂正名,只不過是當政者需要,香港該是百發齊放社會,何解如此忽視?中央電視台05、07年籌播[百年中國]及[大國掘起]系列的紀錄片,暗喻他國掘起經驗及祖國百年近史,是我國未來發展路向名燈。清末至國共內戰期間文史發展,奠定現今中華政經格局,何其重要。還記得高級程度會考修讀文史的考生,必避近代,老師主張專攻夏商至清朝盛世,近代文史起伏多變,請遠而避之。
年近三十,想起老師的話,當既務實又感慨。港式小島文化巧遇英式殖文文化,湊巧建立良好法治工商體系,97回歸祖國,又遇上祖國鄧式開放政策,國情急速改變,港官日叫夜叫港人要有國際視野,擁抱祖國,怕滬怕京怕澳超港,狗屁話日日新鮮,天天見報。黃河、長江、珠江流域各城市與東北三省由清朝而來互相配合,互補其短,又何懼之有?中國地大物博,歷朝版圖不斷擴大伸延,變化多端地理環境孕育不同產業、工業。西方列強於清末強行打開通商之門,殖民租界,地理歷史洪流相互影響之下,為今天政經埋下伏線。
我們也攪不懂祖國國情,又何來國際視野?回流假老外總愛全套西方模式搬回來,國內崇洋大眾也愛全盤接收,中西文化撞擊百多年,知易行難。港官天天倡愛國教育,唱唱國歌,愛國愛黨,有冇病呀?
年青時期熱愛政論文史,愚者以為能以一臂之力改變格局,何其可笑。政經格局,只是各取所需,利益掛帥。細閱文史,成王敗寇,政情起落,與同人生起跌,只是命運作祟。
命運作崇?我最珍而重之,是遇上相知相惜的人,冥冥之中自有主宰。
1 則留言:
你好文人雅仕!
發佈留言